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心晴花园
心晴花园

心声 | 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才是“持久的学习动力”

引入

    在这个流行“躺平”的时代,常有同学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而敲开心理健康中心的大门——

    “老师,我学习总是提不起劲。怎么说呢,道理我都懂,可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还在拖延着不想看书……”

    “听起来好着急呀!不过我也想先了解一下:你为什么要学习呢?”

    “当然是为了GPA呀!大家不都是这样吗?成绩好才能上个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找份好工作,以后才能多赚点钱啊!”

    ……

    这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标准答案”——在唯分数论的今天,我极少能听到其他版本的回应。

    很多同学们都会把学习的短期目标定为提高GPA,而长期目标则离不开找份好工作,多赚点钱。当然,在世俗的要求下,这样的目标实在是无可厚非。从某种层面看,学生为了成绩而努力,社会人为了赚钱而努力,本质上大同小异。

   

    只不过,把“成绩”和“钱”视为动力,真的靠谱吗?


“过度理由效应”

<< 费斯廷格的实验

    刚好,1971年,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就做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验:

    一些志愿者被招募来参加一项有偿实验。在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并不告诉被试实验的意义,而是直接给被试分配一些非常无聊的任务,比如:一个小时里反复地旋转木头把手。当被试完成任务后,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这个实验对于研究‘期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接着,研究人员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十分不安,紧紧握住被试的手,请求他/她和外面等待的下一个被试(实际上是由另一位研究人员扮演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因为研究人员碍于身份,没办法说服对方。

    一般情况下,被试都很乐意去帮助研究人员做这件事情。当他/她去告诉下一个被试说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时,对方反问道“真的吗?但我的朋友一周前做过这个实验,他说很无聊啊!”此时,被试就会努力地开始游说:“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会从转动把手的过程中获得很多思考!”

    最后,研究人员请被试完成一份对于转动把手这个实验的喜爱程度评价问卷。

    好的,重点来了,我们猜猜看:什么情况下被试最有可能被自己的谎言所说服,真的觉得实验很有趣呢?是获得1美元作为报酬时,还是获得20美元时?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当然是高报酬更能吸引被试。

    实验结果却让人非常意外:那些仅仅得到1美元的被试,反而觉得实验更为有趣。为什么呢?——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人们的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支持,此时人们对于自身行为及行为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在实验中,帮助他人后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足以让被试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趣的、有意义的。但如果这时候给予人们更具吸引力的外部刺激,比如金钱报酬等,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就会偏向这些更吸引的外部理由,进而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所以,当被试获得20美元时,反而会变得关注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所获的报酬,而非实验本身带来的满足感上。

<< 德西、博吉亚诺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德西、博吉亚诺等人的实验同样验证了这个现象:没有得到报酬的被试会一直对解决智力难题充满兴趣。而得到报酬的被试,反而减少了他们原本解题的兴趣,如果不继续给报酬,他们甚至倾向放弃解题。在儿童实验中,承诺给孩子们报酬,也让他们把原来喜欢玩的游戏变成了工作。


    一旦形成外归因,当外部理由不复存在时,人们就会失去动力,从而倾向停止该行为,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什么才是持久的动力?

看来,传说中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有条件的,一旦“推磨”和金钱建立了牢靠的联系,那么除非一直持续给钱,万一没有钱了,或者钱变少了,不管推磨的那个人原本是不是由于自己喜欢才去推磨的,他也不会再愿意去推磨了。


    同理,如果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是“拿高分”的话,分数作为更具有吸引力的外部刺激,会完全取代个人的内部动力,比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带来的快乐、因为超越自己而获得的满足感等等。

    这时候,问题来了:有谁能够一直获得高分呢?作为外部刺激,分数受到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竞争群体的差别;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对知识点的偏重等等……

    当失去分数这一外部刺激,那么,把“分数”视为“报酬”的我们,是否还能坚持继续学习?


    很多同学都和我吐槽自己的“心很累”——因为努力没有“回报”——这里的“回报”,往往指分数上的回报。虽然我在心理课上无数次和大家说过,分数只是一个指标,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全面的指标,人生还有许多更为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可还是极少有同学会在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后,依然关注到在努力过程中得到的、与自身成长相关的收获。

    同样,家长们对分数的痴迷与着急,看起来是“鸡娃”,实际上却是“劝退”。

    除非有绝对的自信和运气能一直获取高分,并且不遇上任何挫折和困难,否则,外部因素的激励终将让我们失去屡败屡战、永不放弃的坚韧和勇气。



也许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仅仅只是分数吗?

    然后是考大学、赚大钱?

    在这些世俗的外部满足背后,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还记得小时候解开一道脑筋急转弯时一蹦三尺高的兴奋模样吗?

    还记得我们作为人类,对这个大千世界最原初的好奇心吗?


    或者,只有找回那个不那么世俗的自己,才能继续无畏困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