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
新闻

学生故事十 | 邵霖:我没有开挂

2019.03.19


HFI19年录取学生



邵霖(Charles Shao)


华附AP 2019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广外附属中学,在18/19海外大学早申请中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马塞诸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等海外院校录取。




在HFI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


我并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我追求快乐,不甘沉默,做任何事都喜欢加入一点幽默。而身边的人能被我的话逗笑更是可以让我获得极大满足感的事情。


但我的确非常普通。


论学业成绩,HFI有能把GPA保持在straight A/标化考试轻松下车的学霸,而且一抓一大把,但这些都是我遥不可及的水准;论课外活动,HFI有国家级运动员,有计算机专家,有技艺高超的厨师,有思想深刻的诗人,有天资过人的歌手,而我一样专项特长都不拥有;我可能只擅长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我也不确定我做的到不到位。在这里,每个人都各有一个不同的“外挂”来让他们出类拔萃,我却没有开挂。


在HFI,优秀似乎变得平常。


平常到去年,我看着HFI公众号po出学长学姐一篇篇学生故事时只能摇头,因为我确信那里永远不会有我的位置;平常到今年,我是这么回复我的升学指导老师的:



华附国际部



我当然非常喜欢我的大学:简单来说,处于美国最南部所以不冷,消费水平低,专业排名高,也在东海岸。但综合排名上仅列全美第35,想到本文读者有很大一批是已被或将在几周后RD放榜被前30名校录取的同学,属实有指点江山的感觉。
 
幸福的是学校并不持功利的态度,而乐意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我自知脑袋里东西不多,写不出多么发人深省的主题。所以既然我要写,我就写一点平凡的经历。你可能可以从中总结出一点经验,也可能没有感悟,那就权当这是一篇展示HFI一个普通学生有怎样生活的故事。



初升高
 
我当然记得三年前五月份那个凉爽的夏日午后。14:50,初三(1)班的教室里,同学们刚刚做完眼保健操。作为我校可能是校史上唯二报考过甚至听说过华附国际部的学生。我和同班同学吴中创,一个坐在第一排一个坐在最后一排,手各自一致地紧握着抽屉里的手机,焦急地等待录取结果公布。官方给的时间是下午三点整,不过在两点五十二分时录取结果就刷新出来了。
 
我欣喜地抬头望前排的中创;从他的神情我知道,我们又要再做三年同学了。


小升初
 
我也记得再三年前,我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以附小学生身份保送直升离家较近的附中,而不是入读当时另外考取的两所学校(借此机会提一下我初中母校的名字让更多人起码能听说过)。父母的建议是广外附中离家近,每天可以省去许多车程,周中也不用住宿,学习和生活上都方便许多。我的意见是我想睡多点觉,我可不想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赶公交。就这样定下来了。
 
那时的我胆子实在不够肥。如果让现在的我再重新做决定,咬咬牙就放弃未来三年安逸的被窝了。但也只有现在的我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因为只有走过的路,才体会到其中的不足。但我并不因此而不喜欢我的同学;他们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对我都很好,我一直很爱他们,毕业后还经常聚会。
 
初中后我就明白了一点:生源不好的学校,老师注定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留力”,来让大部分学生在有限能力范围内达到最佳的成绩,这就会一定程度上限制有潜力的同学的发展。而在生源更好的学校,学生整体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更多,眼界会相对广阔。
 
因此,我希望我的高中,能在一个有更优秀同学的环境中学习。
 
然后我收到HFI录取,继而改变了我人生轨迹。
 
那时,父母实际上已经为我定好了另一套高中计划----确实是走出国路线,父母坚决不让我留在国内走高考的路子,我也同意;我将去的是另一所我能为鸡头而非凤尾的国际学校,在那里我还可以省下许多学费,并且在高三能转为美国高中生身份,申请会便利许多。我原先也接受了这个安排。而当时考HFI是想证明我有这个学术能力,就像小升初时一样。
 
但从4月份进行笔试时未抱希望,到5月份进入面试满意发挥,再到offer真的摆在眼前时,我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一次,面对和小升初时几乎雷同的选择题,我想凭借自己的判断为我的人生道路做一次决定。我要去更高的平台看看,去接受广州最精英一批学生形成的学习氛围的熏陶,去感受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于是那一晚,我站在我家书房里一把鼻涕一把泪,跟父母“斗争”了一个多小时。不过你们都知道结果了。时间冲淡一切,不论当时我是狂喜还是失落,现在都忘却了;重要的是我如愿以偿,最终来到了这里。


在HFI
 
进入HFI以后,说一点都不曾感到后悔那一定是撒谎。
 
学业上,同龄人给了我太大的压力。
 
同学们没有辜负我选择这所学校时的期待---他们实在太优秀了,优秀得令我窒息。在HFI入学考试时我的数学仅仅过线两分,是英语拿到足够的分才让我获得面试资格。这注定我的理科学习相较其他同学要吃力。
 
高一学习四门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我拼死把分数维持在85或以上,而我的同学们却会为了考试低于96分可能拿不到perfect GPA而捶胸顿足;以至于高二高三后我见到高一物理数学化学老师常常低头绕道而过避免打招呼,真的不是因为缺乏礼貌,而是这几门我比其他同学学得差太多了,自觉无颜直面各位老师。如果几位老师阅读了这篇文章而且记得我是谁我想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虽然以后我可能还是会绕路走。
 
雪上加霜的另一个问题是HFI卖弱成风。每场考试结束时,同学们总会抱怨“哎呀这次考的好难我好多不会做”,我心想好巧啊我也这么觉得,结果成绩一出来个个将近满分。就像一个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游戏主播,两者都会说“我没有开挂”,大家不一定相信前者,但绝不会怀疑后者,因为他是真的菜。(这不是一个恰当的比喻,更好的学术水平当然不是像外挂一样不劳而获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的)
 
当集体同学都拥有高学术水平时,这么做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但现在听到学霸们卖弱,真正弱的我的内心是实实在在会被刺痛的。
 
生活上,peer “pressure”同样显著。

优秀的人总是懂得如何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并不超出我的想象,但也正是因此而显得更具有吸引力。这正是渴求新见闻与新体验的年纪。看着别人的生活如此充实美满多元化且富有意义,何尝不会感到羡慕呢?这不像考试成绩那样令人失望,但却更容易令人心烦意乱。

不过既然前一段开头说“说没有后悔过那是撒谎”,那就一定有一个“但是”。
 
这个“但是”就是我没有被打脸。我得到了我来这所学校想要得到的,我也不愿意用更少的压力来交换我在这所学校接触到的见闻:我的同学们为我展示了遇到问题时会用怎样全新的思路去解决,与人交际时如何考虑他人的感受来体现出足够的礼仪,看似遥远的国内政策与国际政治事件怎样去理解分析/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几点说起来轻巧,像是随便举例,其实却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观念非常重要的几种经历。三年时间,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过程,如果要在全文范围比较,可以称得上占有45%的重要性,可惜我只能用不到10%的篇幅叙述。
 
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即做出某一个选择所需的放弃or成本。不论做出哪个选择,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机会成本,因为总要放弃其他的一些选择。从在HFI就读的三年经历来看,我相信我做出了机会成本最小的一个选择。
 
高二高三进入标化考试和申请,我的经历依然平凡。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标化都考到了满意的分数,是我观念里对于一名HFI学生来说还算体面的标化分数,于是就不再往上冲分了。高二我没有申请暑期夏校;高三许多同学都会向香港英国加拿大美国澳洲投递很多份申请,而我只在早申请阶段向美国5所院校递交了申请,没有申RD。家里不富裕,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是可以忽略的。父母在生活勤俭的同时也坚持贯彻“该花的钱不要省”,他们鼓励我申请多几所学校,但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多拿几封offer或者碰运气去申请(呃,也可能包含1%懒得写更多文书的因素)。最终我被自己设定的“第一梦校”脆拒------我把它当作“梦校”仅仅出于它属于全美前30的功利之心,后来了解UF各方面的条件才发现它同样优秀也能给我更舒适的生活,仅学费这一点对我和家庭来说就很重要了------然后end up in Gainesville.
 
我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在HFI的生存方式:我不再主动去了解其他人的成绩,而是只想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把更多精力和关注放在自己身上。高二高三的走班制也让我的想法更容易实现,因为原本高一的同班同学未必会选择完全一样的课,在成绩上没有那么多需要去比较的地方。将近两个月前我甚至关掉了朋友圈的入口,已经很久不去了解别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想,列表里同学朋友的生活固然很精彩,但如果我看了只会去想“为什么我得不到这样的生活”,那我不如选择“眼不见为净”,因为,我的生活,in my own way,同样充实;知足才能常乐。直到目前,这对我是一种平淡而轻松的美妙体验。
 

最后
 
看到结尾的读者,感谢你们的耐心和尊重。



文字 | HFI Y12 邵霖
版权归原作者 | 本站公众号整理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