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HFI校友分享25:从“理工男”到哲学博士,用喜欢的方式提出更好的问题
2023.09.10
黄之国
从一名高中时期被同学称之为“科技鬼才“的理工学生,到将心灵哲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黄之国的转变无疑是巨大的,但对于了解他的人来说,这却又是一个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结果。
黄之国对于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对于自我的认知,都将他导向了一条更适合的道路。9月10日(周日)上午9:30,新一期的【HFI校友分享】,我们邀请2019届毕业生黄之国来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HFI:作为一个曾经的“科技鬼才”,为什么会选择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
黄之国:
这大概是在“擅长的”和“感兴趣的”之间,最终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
其实当年在大学申请的时候,自己对于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并没有太多的纠结,因为从小比较擅长理科,初中开始也对于物理很感兴趣,加上父母很希望自己读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所以在最后定校的时候选择了CMU,专业则选择了认知科学这样一门交叉学科。
关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一个跨领域学科,交叉了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神经科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主要研究认知和大脑信息的处理过程。
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年选择理工类院校,其实更多出于擅长而非兴趣,现在回想起高中时期,虽然因为Alpha Go的出现,包括自己在内,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了解和探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但相比起大部分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机器更加像人,用人的方式去认知世界”,自己反而对于“人的认知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更感兴趣,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学专业选择时,选择了“认知科学”这样一门交叉学科的原因。
HFI:大学期间有哪一个关键事件促使你决定转专业吗?
黄之国:
很难说是有一个具体的事件,更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初高中的时候就对哲学有一些粗浅的涉及,算是一个兴趣启蒙阶段。
一直到大一我都还是以理工科作为学习的方向,但在CMU这样的理工氛围很浓的学校,我也很清楚自己并不算那种天赋型的选手,所以可能也一直在找寻自己未来的方向吧。
大一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认知科学方向的实验室研究助理的工作,就发现自己对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是感兴趣的,但是对于认知科学的偏理工科的研究方式并不是自己喜欢的。
真正认真考虑转向哲学是在大二,当时因为疫情一直呆在国内上网课,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定自己想要选择走哲学这条道路。
HFI:HFI有不少毕业生都是本科毕业跳过硕士,直接申请博士,本科直博会比硕士再申博士要更厉害吗?
黄之国:
这个并不一定,直博并不就意味着比多读个硕士要更牛,有可能和你对于申请博士这件事情的规划时间是否够早有关。如果你很早就明确方向申请博士,那你在本科期间就能提早去选修高阶课程,到本科毕业自然就够资格去申请直博;但如果你是等到大三甚至更晚才确定方向,你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那多读一个硕士会相当于多了一年的准备时间,这种情况下硕士申博并不代表你的能力差,只能说你启动的时间晚罢了。
END
如何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为什么说要正确理解“高中多学AP”?
给高中学弟学妹们还有哪些“踩坑指南”?
……
9月10日(周日)早上9:30
一起来听黄之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