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I心理健康中心简介
心晴花园
华附国际部心理健康中心秉承真诚、平等、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坚守心理伦理原则,向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 心理体检、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各类心理课程及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希望华附国际部的学子不仅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人。成长路上,让我们陪伴你!
师资力量
Nina Wang
Master of Psychology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cau
Bachelo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Worked a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eacher since 2021
License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CDP certified
Saige Liu
Master of Arts in Psychology, Boston University
Bachelor of Arts in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orked as research assistant in Boston College
Worked as research analyst 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ion
Worked as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since 2019
预约方式
有需要的同学可以通过“HFI心理健康中心”公众号进行预约。进入公众号页面,点击“咨询中心”- “预约须知”,即可了解相关信息。
心晴花园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睡眠的分期以及与梦的联系,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又是怎么理解梦的呢? Part 2 “解梦” 谈到解梦,就不得不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作。弗洛伊德在总结了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梦的理论构想。书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梦是愿望的达成”——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内心的渴望会促使梦的形成,以求在现实和虚幻的裂缝间争取到一丝自我满足,比如在繁忙的考试周梦见去旅游放松,申请季梦见打开梦校的录取邮件,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梦境不见得都是好的,因为我们的愿望不仅仅有对快乐的期盼,也会隐藏着自我惩罚与痛苦,比如当一段时间自我放纵后,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考试不会做题、上课迟到的噩梦,这些噩梦背后是自我惩罚
很长时间里,“梦”都是人们心中神秘的存在。西方哲人柏拉图认为:“好人做梦,坏人做恶”,梦被视为道德品行的折射。而东方古代的周公解梦,则把梦视作吉凶运程的预示。随着科学发展,我们对梦的了解愈发深入。到底梦与睡眠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心理学大师又是如何解读梦的?在世界睡眠日的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谈谈“梦的解析”。 Part 1 梦与睡眠 现代睡眠医学根据脑电波的差异,把睡眠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入睡的潜伏期,这个阶段也是清醒和睡眠的临界点,我们感觉犯困,思维开始毫无目的地漫游,整个人昏昏欲睡。紧接而来的是第二阶段浅睡期,我们的身体逐渐放松,呼吸变得缓慢,体温也有所下降,进入轻度的睡眠状态,此时我们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唤醒。第三阶段是深睡期,这时
回顾:个体关系模式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源于其成长早期与抚养环境的互动。个体在互动中习得与外界相处的规则,继而在与他人相处时使用和重现。 常见的关系模式配对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会在成长过程中“活现”过往与抚养环境的互动关系。其中,比较常见的关系模式配对如下: 表格中“小孩-父母”的配对在现实呈现时是相对的,也即角色可以相互转换。比如在“有缺陷、没价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这一配对当中,个体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自我贬低,担心他人的评判,无法自信地进行交流,但也可能会出现习惯性地贬低和指责他人的情况。 与此同时,这种“重复”往往建立在内心感受之上。比如切合“没人要的小孩-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这一关系模式的个体经常会在
关系(relationship),柯林斯词典的定义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ople or groups is the way in which they feel and behave towards each other,即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对彼此的感觉和行为表达。 从概念的角度看,这个定义抽象且普世——自所有关系中提炼,又切合于所有关系,犹如没有固定形态的流水。但当具体到个别关系中时,流水便被注入不同的容器,关系有了各自的形状。 有人的关系是圆形的:因为担心被讨厌而磨平棱角,总是压抑真实想法和喜好去迎合别人。 有人的关系是三角形的:控制不住地通过贬损他人来提升自己,害怕如果对方太好,不够好的自己会被嫌弃。
十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不知道为什么,放假前的天气总是“天雷滚滚”——仔细一听,原来有同学在对天发誓:这次放假,我已经制定了无敌严格的学习计划,为了期末的GPA,我定会利用假期查漏补缺,好好学习! 话是撂在这里了,不过我瞧着,现实状况似乎更大概率会演变成:放假前把学习要用的书都收拾得妥妥当当,一股脑全部搬回家。然后实行计划的第二天,就发现根本进行不下去。第三天,计划就被彻底放弃……一眨眼又开学了,是时候把学习用书原封不动地搬回来了。 (不必自责,心理老师当年读高中的时候也没比这好多少) 为什么计划无法落实?是什么导致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
社恐听得津津有味,正在发愣。社牛一把拍了他的后脑勺,问道:“故事我讲完了。我问你,你觉得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有什么差别呢?是什么给他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社恐说:“应……应该是他们的想法不同?” 社牛又拍了一把社恐的后脑勺,“真聪明!答对了!你老是认为是别人怎么怎么样导致你不敢出门,其实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你看,同样是找到半杯水,这两人一个靠着半杯水活下来了,另一个却永远被埋葬在沙漠当中。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想法,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以及完全不一样的行为,进而引发差异巨大的结局!你说,你想成为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 社恐看着大气凛然的社牛,“那,还是、还是第一个人好一点……不过,就是,哥,道理我是明白了,可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啊,我下意识就会向不好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