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受
2022学生故事十四 | 梁婧桐:独自、读自
梁婧桐(Jade)
华附国际部2022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广州执信中学,在21/22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哈佛福德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录取。
文 | HFI Y12 梁婧桐Jade
图 | HFI Y11 陶嘉珣Molly / Eric
版权归华附国际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拥有第一部手机开始,我就一直都在听欧美流行。烂大街的歌和歌手、稍微小众的流行歌手、一点点的电音和舞曲,我一直都不去听华语流行、粤语歌、R&B、摇滚等等。初中时期一直不愿意换风格,死命循环那几个歌手(在这里提名感谢一下Charlie Puth, Shawn Mendes, Dua Lipa, and Camila Cabello)。高中跟Nellie熟了之后,开始接触R&B(也可以说是Pop R&B)和优秀的华语歌手和创作人,接触袁娅维、OZI、J.Sheon、梁根荣、余佳运、刘思鉴、DEN等等。
刘思鉴的《读自》是某一天的网易云日推里的第一首歌。一开始是被前奏和专辑封面而吸引,真的很喜欢它的旋律。后来我开始看歌词,优美得像一首诗。
“打碎灵魂拼凑完就忘记,
又怎能让你
读懂自己
到底什么是热爱
源于内心的脆弱
短暂的快活
像飞蛾扑火
当雨水没过了膝盖
呐喊模糊了期待”
这不就是我吗?
一直在了解当下的、过去的自己,畅想未来的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与自己对话、和解…
就像WHATYOUNEED在国庆的展览里写的:
“我,重返我”
这是一条独自读自的路…
这篇学生故事关于“我”,关于我在过去的经历。
关于“我”
“我在路的中央看着前方,前方时有繁星闪烁时有乌云密布,但路无尽延伸,我亦始终朝目标前进”
在2021年7月,我“认识”了组织Viva La Vida,画了第一幅生命画像。我的人生关键词是什么?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我想在未来做什么?毫不犹豫,“path”道路这个词第一时间闪现在脑海里。我是个脚踏实地、不断朝未来和目标前进的人。为了不在人生道路上偏航,我既需要在当下努力,也需要清晰地认知未来。不管前方是风雨还是彩虹,都坚持自己的热爱:生物、文学,以及对社会和身边的人作贡献。我想深究生物医学,成为药厂的研发员,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解决现存的问题,同时也成为腹有诗书、有情怀的“浪漫的科学家”。
在我身上,目标感似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特质。在全家都没有人近视的情况下,天选之子的我近视了。因为从小学就开始戴眼镜,我一直都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度数会累计到上千度、视网膜脱落,看不见这个世界了。我会想象失明的世界是怎样的,是全黑的,还是灰色中带点暗光的;会想象失明后的生活和自己;会不断在脑海里播放重要的人的长相,回忆他们留下的痕迹,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也是这个心态,让我非常珍惜当下的每一时刻,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珍惜可以为目标奋斗的时光。心态可能有点悲观,但这确实是我的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天秤,我没有选择困难症,每个抉择都会掂量清楚,能做出在当下时刻的最好决定。但是,我有典型的“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小学的热度在买笔记本和错题本,看各种视频和文章研究怎么做笔记最好看、最有用。但到头来错题本基本不会用完,也基本不会在考试前翻开它来看;笔记本也还是最原始的三种颜色的版面。初中的热度在记子弹日记。当时去澳洲旅游的时候还专门在昆士兰大学的书店里买了两本很贵的、纸质超级柔顺的点线本,打算当作子弹日记。结果,当我标完页码、开始对着教程手画日历的时候,就因为排版错误(周六放在第一列,而不是周一)而放弃了,后面本子被用来记日记、记碎碎念了。初中学西班牙语二外也是一时冲动,现在我只记得gracias和hola两个词。高中的三分钟热度却少了很多,我似乎可以判断自己无法坚持什么事情,可以对自己的选择的负责,比如生物专业的选择,写读书笔记以及发书评的选择,申请季结束之后学法语的选择等等都是深思熟虑、都成功地坚持下来了。
感谢“三分钟热度”赋予了我另一个特质:我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打鸡血、重新奋斗。还记得今年2.12被JHU拒了之后,我当天下午就因为在小红书刷到了自律的视频和plogs而猛地被打鸡血,继续学习奋斗哈哈哈哈。心里低落的时候,我就会去看“a day in my life”和“ midtermfinals week”的vlogs,看着别人学习和好好生活的片段,能让我更加motivated地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因为想多方面了解自己而入坑星座,有段时间还会付费看月度运势指南,从事业运、桃花运到健康运,我真的很痴迷地去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自己能做点什么去避免“厄运”。当然,我承认,了解玄学都是为了自我安慰,得到的答案也都是心里已经预设了的。在此感谢zimo帮我占卜了两次!
我没有任何拖延症,沉迷于规划好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什么,有轻度提前症,很不喜欢有事情脱离掌控。喜欢自虐的我会疯狂地安排日程表,越满越爽越有激情:高二暑假有一天的日程是早上去实验室完成实验的最后步骤、中午赶去上海的市中心听讲座、下午赶去某网红打卡点吃饭、晚上又赶去上海另一边报道X Academy的夏校。而且我能很innate地控制自己不去过度娱乐,忍受不了自己变成咸鱼。有时候看剧看了半小时后会自动停下来;周末出去玩但是没有完成每天必做的任务会很有愧疚感,第二天会更早地爬起来补做。申请季后,我也继续按部就班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学法语、做志愿和实习、继续BOOK思意的活动、申请夏校等等。说实话,因为这个心态,我好像不太能做到彻底地放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太好的。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放松的时候就彻底放松,不要想太多。
自我管理的能力应该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接触效率、成功学相关的书籍和公众号里的鸡汤文章开始的。我在六年级的时候才有了手机,每天放学在公交车上都会打开置顶公众号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推送的文章:“人是如何变强的”、“聪明人如何成功”、“厉害的人都是如何度过周末的”等等。标题是真的很成功学,但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深深刺激了当时的我。我学会了如何做详细的计划,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平衡学业和非学业,如何“管理”精力……初中在图书馆借阅了好几本跟效率有关的书,其中一本蓝色封面的书来来回回看了两遍,第二遍边读边实施作者教授的技巧。妈妈某天拿回的《高考状元学习经验分享》的灰皮书,是每次期中和期末考我必“拜读”的神书。里面关于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总复习方法等等都非常有用和详细,基本上我的学习系统就是靠这本书建立的。感谢当时的自己。
喜欢对所有事情有把握的我有时候也会对不确定性而抓狂。申请季开始之后,每个学校的结果都得等2、3个月。这段时间我真的很焦急,所有事情都悬着的感觉非常非常难受,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尽快有交代的人。到了RD放榜的三月份,我已经没有那么地紧张了,心里就想着“无所谓了,要录的话应该也轮不到我”,还是要降低期待才能收获惊喜吧。
平时我喜欢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常的点点滴滴来充电,每天中午去拿外卖的时候看看天空、校园里的树,拍一拍好吃的好喝的。也会在朋友圈分享这些点滴幸福,希望我的plog能motivate其他人!
听歌真的是我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每周都会听27小时以上的歌(有一周甚至听了42个小时)。前文简单提到了我的听歌喜好的转变,在这里继续聊一聊。其实我听歌全凭感觉,不懂任何专业的乐理知识(毕竟我连钢琴都没有学),但会像文学鉴赏一样关注歌词(点名表扬一下被我夸了无数遍的OZI,某首歌真的很绝)。一首歌是一个艺术品,被我珍藏的、听的最多的都是旋律、歌词、主题三者都很棒的歌。初中的时候通过听歌背单词(还记得manipulate是从Shawn Mendes的There’s Nothing Holding Me Back里学到的),各种连读和美式发音也基本上通过听歌来学习。高中的时候,听歌就是为了放松,戴上耳机,3D环绕地“逃离”这个世界。所以说,压力越大、任务越多,听歌时长就会越多。希望自己的耳朵不要坏掉,大学还要继续靠你们来“续命”叻。
因为对于未来目标和设想的执着(结果导向型),我时常会因为与计划偏差的结果而自卑。特别是高二的心情,真的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我时不时会因为AP生物课的成绩、记住零碎的知识点、正确回答JOJO的recap问题而开心,觉得自己的生物水平很高、基础知识很扎实,很有自信。但是,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因为自己做竞赛题的正确率不高、甚至没做完而异常低落(我可是在去年4月10号考完usabo和bbo之后哭了)。我妈妈曾跟我说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三这一年我也尝试平静地对待所有事情,向内关注情绪的走向、每天都记录一下当日的心情和发生的事情,时不时跟自己对话、列一下近期的achievements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所有心里、大脑里的情绪和碎片的想法被表达出来(brain dump),我能更加关注生活的美好点滴,关注内在和外在的成长,找出情绪的触发路径并恰当地管理它们,找出我还可以进步的地方、并计划怎样一步步接近想成为的“我”(ideal “ME”)。(I am more grateful for the tiny pieces of happiness in life, and can manage my emotions better once I know what cause them)
*每天记一下Journal
“与他人比较”的心理是我心里的一颗大毒瘤。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我经常会跟同级的几个生物专业的同学比较:他们做了什么研究?他们上了什么夏校?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等等。就像是正反馈循环,我越跟他们比较,心态更加不可控制,更加看重“别人到底怎么样”、“我跟别人差多少”,更加toxic地需要通过别人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的水平。我甚至会因为同班同宿舍的两个朋友起床比我早、听到闹钟之后可以在五秒之内爬起来、睡的比我少但精神状态却比我好(虽然这是基因决定的)而觉得不公平。害,心思都花在关注别人身上了。直到现在,我可能都没有克服这种心态。但每个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样,自己学好想学的东西、坚持热爱就是最棒的(this is what I say to myself for many times)。说实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厉害的人数不胜数。真的会“人比人,比‘死’人”。所以没有必要啦。当然,与其他人比较的心理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是人类的本质。有时候我们是无法抑制瞬间的落差感,但也要在后期尝试慢慢开解自己,走出死胡同。
三年又三年,经历都挺像的
记事以来,小学、初中、高中,我似乎都走着差不多的道路。学习成绩和“名声”永远不是第一名;一直都帮老师干活,从小学的班长到初中的级委和团委学生助理,到高中几个社团的高层、和老师们混熟;初中就习惯了自学和拓展学习,现在在HFI也是。其实挺感谢的,如果不是初中打好基础,我可能会因为为现在的某些老师某些课程而抓狂。
初中的我还有严重的提前症,和好同学比赛写作业速度和猜作业能力(奇怪起来了)。这也帮助了我很多:高一的时候,数理化生的作业和考试多,还要背GE的单词和备考托福,我能很好地利用早上课前、课间、中午、下课之后的碎片时间做完作业,保证晚自习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干自己的事情,比如看书、看期刊、自学、做project、备考比赛等等。不过这会让一整天的日程很紧凑,有时候中午可能都睡不了觉,精神状态一直都紧绷着。还是建议大家量力而行,不要一下子把自己逼得太紧。
小学和初中,我都是好好学习、好好考试的学生,会因为一次考差了、一次掉出平时的名次、一句很简单的批评或提醒而伤心。当时,我虽然有接触校内的活动组织,但从未思考怎样才能建设更好的校园,从未想过diversity, connection, passion这些在HFI、在留学体系流行的词语,也从未想过专业、职业这些关乎未来的话题。真·两耳不闻窗外事。
初三刚开始的时候,决定考国际部,将来出国读书。对于我来说,国外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更适合我,可以学很多个学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成为全能人才的梦想。还记得初三上学期参加另外一高中的国际部,和面试官面试(聊天)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本来是15分钟的,我们竟然聊到后面那个同学等得不耐烦问结束了没有。那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有种天然地诠释热爱、目标、希望时的感染力。到高三申请季,面试一直都是我最期待的环节。
总的来说,高中是非常难忘的,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喜欢上了生物(是谁在初中说自己打死都不会喜欢生物的哈哈哈),试过一年看53本书,试过两周内看完690多页的East Of Eden,干过策划、宣传、外联、技术的活,创办了BOOK思意组织、和成年人pitch策划书、争取线下活动场地,做第一份实习,做研究项目,学了好多生物细分领域,跨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学习,开始认识和连接更多的人…
那就来详细说一下这三年吧!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when I find the key and climb fully down into myself, where the images of destiny slumber in their dark mirror, I need only bend down over the black mirror and I see my own image, which now looks exactly like Him, Him, my friend and my guide.”--- Demian: The Story of Emil Sinclair’s Youth
就像《德米安》里的辛克莱,我很幸运地在高中阶段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
在HFI的第一个收获便是peer pressure带来的努力。来HFI的第一个晚上,旁边坐着的zimo(当时还以为她是老师)在看莎士比亚,真的把我吓到了(当时的我好像在看unlock的教材);第一次经历“每节课55分钟,课间只有五分钟”的日常,我也是精神紧张;开学就听说Peter有2万词汇量(这是事实!);Sammy天天拿着本单词书;某同学一个周末看完两本书等等。高二的GE课也是peer pressure大爆发的时期,做题速度和正确率、文章的理解能力、词汇量、考试成绩等都是暗戳戳地被比较着。其实挺感谢peer pressure的,从小到大,我都是跟强人待在一起之后收获了进步。来自GE、阅读、词汇量的peer pressure,我开始鞭策自己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听到Wendy不断地重复背单词和看书的重要性,我也被洗脑了。从9月份开始看生物医学方面的journal和经济学人期刊来精读,积累词汇、提高看书速度的同时也积累学术知识。真的很感谢当时的努力。当时逼自己每天都要看30页的书,就算是晚上十点半了也要把书看完。因为我的性格喜欢每天都一样的routine(掌控感掌控感掌控感),身体也顶不住熬夜,在这两年多,我都是晚上11点一关灯就睡觉(除了那次为了看完《呼啸山庄》熬了夜,以及高三申请完之后会晚一点睡),第二天六点半前起床,每天都是第一批出宿舍门和进课室。日复一日的校内routine很充实,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HFI的开放、自由,和喜欢“搞事情”的氛围成就了BOOK思意的创立和发展。因为我一直有坚持看书,高一下学期有几个同学私下问我要书籍的推荐和阅读建议,我便突发奇想,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市场”,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到合适的书籍、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当天晚上立刻起草了策划、找了同班三个同学一起商量怎么达成这个目标。2020年的2月,BOOK思意就这么诞生了。当时疫情刚爆发、我刚开始线上课程的时期,因为一直待在家,内心很平静、思想很活跃,更加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个心态让我敏锐地察觉到了同伴们的需求。
书单定制、暑假的四周共读(超喜欢当时对于暴力美学的讨论)、关于疫情的seminar、寒假与EAP合作的modernism书籍共读、线下沙龙、电影鉴赏到今年3月官宣的BOOK&LIFE系列workshop,以及公众号的持续产出。一路走来,很感激组织每次活动的伙伴们,感激能跟不同的人讨论、在不同的主题下积累知识,感激南方都市报的几位记者姐姐的关注,感激Ford的牵线让我能顺利外联到书店、举办线下沙龙,感激校内counselors们请我们给学弟学妹作分享,感激所有转发分享过BOOK思意活动和文章的朋友们!BOOK思意是我在高中时期最骄傲的成就,未来会继续尝试将它发展下去。
*忘不了去年的4.17
还想说一下我在C.L.A.P的收获。社团面试的时候,我真的很有自信自己能去到策划部。结果最后被分配到了技术部,我很诧异。现在看来,我很庆幸、感恩这个结果。因为我本人不会任何乐器,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工作,所以完全不了解音响设备的调试,更别说灯光了。但高二成为部长之后,我需要马上掌握这类事情,去联系录音棚和设备公司,捣鼓各类音响,协助成员们整理录音、报名信息、准备最终表演的ppt的投票等琐碎的事情,保证每个节目的转场顺利,与调音师和灯光师沟通,协助Louis监督彩排和排期表等等。技术部一直被认为是“打酱油”、“搬砖”的部门,但是我的两年经历真的很宝贵,让我学会了任何成功都是各种细节、各种看起来不重要的事情的累积,把这些做好了,才能完成宏观的完美的作品。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聚光灯下被观众看见,幕后的工作人员同样值得尊重。
HFI的住宿生活给予了我更多自由,以及对 “独立” 生活的掌控。为了做到学习和生活的兼顾,我需要更全面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要想什么时候吃饭、洗澡、洗衣服以及看剧等重要的娱乐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其实挺享受 “自己给自己创造快乐、创造规律”的过程,不再是爸妈让我洗澡、吃饭、看书。在这里表白一下701的姐妹们,会永远想念晚上讨论各种话题、玩押韵游戏、吐槽Summative的时光,当然还有Mrs. Wilde的笑声哈哈哈哈。
爱上生物是场不后悔的意外
我不止一次被问到“为什么要学生物”这个问题。家里人担心专业的安全和敏感问题,老师担心专业的竞争太大会导致我申不上顶尖学校,朋友会不理解我为什么不尝试曲线救国。在这里写一下答案。
*掏心掏肺的表白
初中对生物无感,因为要学植物学,要背那些日常生活接触不到、无法visualize的术语和现象,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生物一直都是一个“遥远”的学科。初中的好朋友很早就定下了生物的专业方向,我当时还觉得可惜、以后不能走同一条路了,看来咱还是有缘分哈哈哈哈!
最初对生物的兴趣始于莉莉安带我们做的实验,特别是观察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虽然那次实验我没有成功,但整个操作和观察的过程真的非常开心、非常奇妙,让我开始关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领域。高一下学期有规律地每周看一看JAMA的期刊、自学细胞生物学教材、自学北师大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一步步地让我爱上生物学科和研究的逻辑:微观的改变如何逐层 (chassis by chassis) 引起宏观的改变,以及非常神奇的“几乎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的现象(比如DNA拓补酶的出现,真的很神奇)。
高二的时候,我进一步学习了病理学,一点点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学AP和准备竞赛时(除了最终的成绩)特别开心;备考HOSA可以说是最宝贵的经历了,让我接触到了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决定往生物医学方向发展;自学MIT的两个分子生物学的网课让我意识到了大学生物跟目前的学习方法非常不一样,需要我去转换思考的模式;两个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项目也让我受益匪浅,have a taste of life in academia。
病理学的学习带给我很多启发,甚至目前我也非常想当个病理学家!就像《良医》里的Carley说的“pathologists are detectives; surgeons are just beat cops”。我非常享受当一个侦探,从细枝末节的证据组合推断疾病和治疗方式。在备考HOSA时我把两本超过500页和1000页的教材都啃下来了,每一个疾病都从symptomsetiologydiagnosistreatmentprognosisprevention的角度学习。整个因果、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链异常吸引我,特别是诊断部分。最有意思的是可以看各种奇奇怪怪的图片,锻炼自己的耐受力!学完之后,自己就变成家里最懂的人,父母的小病小痛都能被我比较正确的推断出背后的原因(真的很有成就感哈哈哈)。即使最后我没有选择学医的道路,病理学背后的学习逻辑也会让我受益一辈子,继续在生物医药、疾病治疗方面探索!
*HOSA全国站
高二暑假上了JHU的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的夏校,一开始我非常期待课程,还有昂贵、高级的Lab Kit,却没想到受到很大的挑战。写实验报告和平时的作业其实难度不是特别大,只是时间很紧凑,被ddl驱赶着,一天起码要交三四个作业。难度最大的是transport project,我要动手做一个总长度三米的轨道、运输一个乒乓球。不仅要很精密地设计轨道长度、角度,车子的长度、宽度,还需要想怎么支撑轨道、让它可以“独自站立”。两天之内我花了起码14个小时去割纸板、剪纸粘纸、割木板等等,熬夜熬到四点多。最后,我从日常生活中的风扇站脚得到灵感,模仿它做了轨道的支撑。也感谢当时的组员,给了我制作车子的建议。这个夏校让我认清了自己不是工科的料,却坚定了对于生物医学交叉的喜爱。Inspirations come from Life!!!
*成品
还有bioX、InTranscription的活动、edX上的自学等等,生物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了。
生物人不容易。但我很庆幸自己坚定了选择,坚定了梦想。
路难免会拥挤,关键是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想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给高二学生:
·对自己负责,把握好申请季的每一个环节,尽全力,不让自己后悔
·写文书之前一定要深度剖析自己,不要太快地定下某个素材,多尝试、写多几个版本再做挑选
·写文书多改多看,但要保持独立思考
·活动列表要呈现多样的自己,理科生注意不要显得太nerd
·尽量放平心态,多想想未来,着眼于提升自己
·多检查几次commonapp上的信息以及文书有没有拼写错误
给高一学生:
·GPA一定要重视,但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拿A+,得过且过,A即可
·多尝试,多探索,主动联系counselor,主动找机会
·多看书,多背单词,对标化考试有莫大的帮助
·时间和精力的管理都要精通,不要让自己太累,但也不要太松散
·多享受生活,日子只会越来越忙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看到别人在卷某个活动某个竞赛,你也跟着去。找到合适的最重要
愿大家都能找到热爱,找到自己的道路,找到那束想追逐的光。
感谢一路上的陪伴 我也要做他人的陪伴者
感谢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最支持我最理解我最爱我的人。每时每刻的陪伴与开解,申请季中的支持和安慰,照顾我生活起居的无微不至,还有一通电话打过去就能让我舒心的温暖!感谢你们从小学开始严抓行为习惯,每天晚上在作业本上的签字,让我做黄冈数学的计算本等等。未来会努力做到坚持每天准时吃保健药。永远爱你们。
感谢家人们最温暖的关心关爱和细致的建议!
感谢常陪我聊天 听我倾诉的Wendy,Sammy,憨憨,Zimo,Aurora,Nellie,Emily,Coney,Mrs. Wilde!
感谢合作过多次活动和project的给力队友们:Sammy,Louis Peter,Aurora,Marco,Daphne,Joana,Michelle,Lisa,Ingrid!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帮助、建议和开解:Faye,Ellen,Helen,Wilson,Ivy,Bruce,Irene!
感谢9年同班同学的佳颖,高考加油!!致咱俩的默契,以后要常见面!
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Ford,Yuki,Jessie,Sylvia和Seven,Daphne,Gino,Zoey!
Thank you, Joel, Mr. Frost, Toby, Matt, Yolanda, Ms. Lindsey, Ken, Jenny! 谢谢Lilian、Delia、Wendy、Helen!
感谢HFI给我机会和平台,社团、自由支配时间、老师的支持等等,让我在高中就做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感谢初中的王老师和陈老师、Candy。感谢小学的容老师和谢老师。
感谢Pioneer的教授Professor Tan,对于我的critical thinking、知识储备、对细节的关注、对结果的设想、和对实验的把握等能力很有帮助。
感谢曹博士对我第的指导,学到了很有意思的computational analysis以及写论文的逻辑、简洁。
感谢701的姐妹们、Clapton大家庭!
感谢Literature boyfriends—Nathaniel Hawthorne, William Faulkner, Hermann Hesse, and Somerset Maugham,你们的作品和故事真的很打动我,是我在文学探索路上的“良师益友”。And favorite book, The Cather in the Rye,which is always my therapy.
感谢李俊昊、王嘉尔、Why Don’t We还有收藏的歌曲歌手,最爱的vlogger Yoora和Unjaded Jade,让我的生活可以不那么无聊!
感谢所有遇见!
最后打个广告,大家快去关注“HFI BOOK思意”呀!
初稿于210817
完稿于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