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生故事二| The Choices and Struggles I Faced in College Application
2017.03.23
张妤嘉(Daisy Zhang)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6/17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录取。
困并快乐着写下三年的碎片记忆
大半夜在全宿舍都睡了的时候在空调房里穿着毛衣听着Lala Land的歌敲着三年的经历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困并快乐着。
高一刚来HFI的时候老师说好的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的,然而我花了好几个月。
高一的主课由于全部是理科(数理化生)和英语(EAP1 学术英语,EAP2 aka 托福课,和 Pre-AP),而我从小在理科方面就没有天赋,高一成了我在HFI最痛苦的一年。一年内学完普高两到三年学的理科课程简直是要了我的命。复习了了半天数学summative只考67,认真听课也不知道答案,结果班里一个在睡觉的同学眯着眼睛就回答上来了;考完summative拿好纸巾直径走进厕所里哭都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是幸运的是高一的老师们都特别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所以我就中午拿着笔记本问数化生老师问题,星期三晚修和一群同学围在物理老师桌旁讨论,我觉得我高一的GPA就是拿努力和老师的关心换来的。由于我进HFI的时候英语基础就已经比较好,从小有和外教练口语,上新概念增加词汇量,所以高一的英语课压力没有理科那么大。
我用了整个高二来确定学术兴趣。上了AP世界史后我对social sciences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经常有discussion,inclass reading, videos和Mr. Wilson设计的小游戏 (e.g. silent debate, experience slavery, 马奶酒小插曲)。Mr. Wilson想方设法的cultivate empathy,我们也就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和人权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在暑假上Stanford Humanities Institutes的时候选了ethnic identity的课,研究美国种族问题,兴趣就是在AP World History学slavery的时候培养的。上AP Language的时候,Mr. C让我们读了很多女权方面的文章,把我成为了更informed的女权主义者,以至于我所有的world history project全部选了女权作为题材(学科间的intersection是非常有趣的)。除了世界史和AP Lan, 我还选了经济,物理2,微积分BC。选的AP课比较广泛有助于我挖掘自己的兴趣,因为在初中的教育下真的不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要干什么。一些以前没打算学的领域,也不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潜力,然而来到了HFI并尝试了才知道自己爱上它。大学我考虑学心理(高三上Mr.Six的AP Psychology觉得太有趣了),human rights(Chicago是极少数大学有human rights专业的yeah!!!),经济之类的学科。
接下来讲讲我的申请材料
活动
跟很多同学比,我的活动种类和数量都不算多。
我的个性比较积极活泼,但并不刻意去参与一些title很华丽的活动。我选择的活动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没有什么官方组织机构授予我任何奖项。譬如,我对人文比较关注,在我看来这些活动比较适合我,代表我。最出色的排在Common App头条的都仅仅是Peer Buddy Organization的负责人,其他还有辩论社社员、斯坦福人文项目 (summer school/program要选自己专业领域比较selective的意义才比较大,即使没有credit也没关系)、官网编辑、在宠物店帮忙、国际日班级小组leader & host、喜欢去theater看芭蕾歌剧戏剧音乐剧、打网球之类的。然后真的就没了。所以我的活动是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在外面没有什么宏大发展的。曾经一度被怀疑“活动是硬伤”的我,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多大“伤害”。没有华丽的头衔,芝加哥大学依然录取了我。我相信它是看到了我的人文情怀,以及持之以恒的热情。
奖项
我也并没有太多奖项。CA里填的5个奖项全是校内学术的,什么初中的统测年级第一,HFI的Academic Excellence Award和Outstanding Contribution之类的。
文书
高三上学期是用来蓬头垢面写文书的。我在第一篇主文书上花了很多时间,改了很多drafts,都几乎已经可以用了,但最后因为不喜欢还是作废了,因为构思有点牵强与复杂,导致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读者不能充分理解。后来我把给UChicago写的creative supplement (初稿只有不完整的几个paragraphs)改成主文书。我至今认为这是我申请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主文书的最终立意是和罗学长一起讨论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将我的所思所想清晰地呈现给大学。
申请是一个由居多因素构成的过程。当基本成绩等硬性要求达到了后,文书成了软性要求的重要部分。我supplement转成的主文书是在一个周末暴雨天里写出来的,因为找灵感需要放松的心态。纱布学姐和我说过,她的灵感一般是深更半夜的环境下来的。我最后用的UChicago的supplement是在胡思乱想了一个上午,在草稿纸上勾画出逻辑后,用了两个多小时写出来的。在申请过程中探索自己的灵感来源条件是很有趣的事情。当然后续加工就需要很多的探索和讨论,确定文章的立意是最费工夫的。
ED选择
我的选校经验是,用当时的心理来评论,要在每一步做最正确的决定:我本来最喜欢UChicago, Why essay也写得最passionate, 但是Chicago既有ED1,也有ED2,哥伦比亚大学只有ED1。如果我ED Chicago被拒了,Columbia 在RD申请录取几率太小了。所以为了maximize chance,我选择ED Columbia, 如果被拒或defer 就再ED2 Chicago。
结果我ED Columbia被defer了,ED2 Chicago录了,所以申请结果其实在计划之内。
用申请后hindsight bias来评论,应该把最喜欢的大学放在ED1,即使竞争对手很多(Chicago ED有好多大神申请,Columbia ED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选校其实有很多风险和不定性,在每一步做最正确的决定可能会走弯路(比如我),但我感觉在不知道申请结果的情况下应该已经是权宜之计了。
EA转ED2
我申请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是把Chicago的EA转成了ED2。我当时交Columbia的时候Chicago的文书都已经写完了,所以顾问就让我顺便EA Chicago(早点拿结果,如果录了,RD就只需要申请更好的学校)。因为没有绑定,又不是超级“大神”,结果Chicago把我defer了,所以我就把它在portal里转成了ED2。做决定的时候有点纠结,因为如果录了,而幸运的又被别的好大学比如Stanford, Upenn之类的录了,别的都白申请了。但Chicago毕竟是我college research最喜欢的,别的好大学也不一定录我,所以还是抑制住了贪心的心理转成binding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父母在申请阶段时对我的完全信任,还有学长学姐们的热情帮助以及老师们的指导!以上写的全是申请干货,如果学弟学妹们有额外的申请或者学习上的问题欢迎来“勾搭”哈~
大半夜在全宿舍都睡了的时候在空调房里穿着毛衣听着Lala Land的歌敲着三年的经历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困并快乐着。
高一刚来HFI的时候老师说好的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的,然而我花了好几个月。
高一的主课由于全部是理科(数理化生)和英语(EAP1 学术英语,EAP2 aka 托福课,和 Pre-AP),而我从小在理科方面就没有天赋,高一成了我在HFI最痛苦的一年。一年内学完普高两到三年学的理科课程简直是要了我的命。复习了了半天数学summative只考67,认真听课也不知道答案,结果班里一个在睡觉的同学眯着眼睛就回答上来了;考完summative拿好纸巾直径走进厕所里哭都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是幸运的是高一的老师们都特别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所以我就中午拿着笔记本问数化生老师问题,星期三晚修和一群同学围在物理老师桌旁讨论,我觉得我高一的GPA就是拿努力和老师的关心换来的。由于我进HFI的时候英语基础就已经比较好,从小有和外教练口语,上新概念增加词汇量,所以高一的英语课压力没有理科那么大。
我用了整个高二来确定学术兴趣。上了AP世界史后我对social sciences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经常有discussion,inclass reading, videos和Mr. Wilson设计的小游戏 (e.g. silent debate, experience slavery, 马奶酒小插曲)。Mr. Wilson想方设法的cultivate empathy,我们也就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和人权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在暑假上Stanford Humanities Institutes的时候选了ethnic identity的课,研究美国种族问题,兴趣就是在AP World History学slavery的时候培养的。上AP Language的时候,Mr. C让我们读了很多女权方面的文章,把我成为了更informed的女权主义者,以至于我所有的world history project全部选了女权作为题材(学科间的intersection是非常有趣的)。除了世界史和AP Lan, 我还选了经济,物理2,微积分BC。选的AP课比较广泛有助于我挖掘自己的兴趣,因为在初中的教育下真的不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要干什么。一些以前没打算学的领域,也不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潜力,然而来到了HFI并尝试了才知道自己爱上它。大学我考虑学心理(高三上Mr.Six的AP Psychology觉得太有趣了),human rights(Chicago是极少数大学有human rights专业的yeah!!!),经济之类的学科。
接下来讲讲我的申请材料
活动
跟很多同学比,我的活动种类和数量都不算多。
我的个性比较积极活泼,但并不刻意去参与一些title很华丽的活动。我选择的活动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没有什么官方组织机构授予我任何奖项。譬如,我对人文比较关注,在我看来这些活动比较适合我,代表我。最出色的排在Common App头条的都仅仅是Peer Buddy Organization的负责人,其他还有辩论社社员、斯坦福人文项目 (summer school/program要选自己专业领域比较selective的意义才比较大,即使没有credit也没关系)、官网编辑、在宠物店帮忙、国际日班级小组leader & host、喜欢去theater看芭蕾歌剧戏剧音乐剧、打网球之类的。然后真的就没了。所以我的活动是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在外面没有什么宏大发展的。曾经一度被怀疑“活动是硬伤”的我,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多大“伤害”。没有华丽的头衔,芝加哥大学依然录取了我。我相信它是看到了我的人文情怀,以及持之以恒的热情。
奖项
我也并没有太多奖项。CA里填的5个奖项全是校内学术的,什么初中的统测年级第一,HFI的Academic Excellence Award和Outstanding Contribution之类的。
文书
高三上学期是用来蓬头垢面写文书的。我在第一篇主文书上花了很多时间,改了很多drafts,都几乎已经可以用了,但最后因为不喜欢还是作废了,因为构思有点牵强与复杂,导致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读者不能充分理解。后来我把给UChicago写的creative supplement (初稿只有不完整的几个paragraphs)改成主文书。我至今认为这是我申请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主文书的最终立意是和罗学长一起讨论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将我的所思所想清晰地呈现给大学。
申请是一个由居多因素构成的过程。当基本成绩等硬性要求达到了后,文书成了软性要求的重要部分。我supplement转成的主文书是在一个周末暴雨天里写出来的,因为找灵感需要放松的心态。纱布学姐和我说过,她的灵感一般是深更半夜的环境下来的。我最后用的UChicago的supplement是在胡思乱想了一个上午,在草稿纸上勾画出逻辑后,用了两个多小时写出来的。在申请过程中探索自己的灵感来源条件是很有趣的事情。当然后续加工就需要很多的探索和讨论,确定文章的立意是最费工夫的。
ED选择
我的选校经验是,用当时的心理来评论,要在每一步做最正确的决定:我本来最喜欢UChicago, Why essay也写得最passionate, 但是Chicago既有ED1,也有ED2,哥伦比亚大学只有ED1。如果我ED Chicago被拒了,Columbia 在RD申请录取几率太小了。所以为了maximize chance,我选择ED Columbia, 如果被拒或defer 就再ED2 Chicago。
结果我ED Columbia被defer了,ED2 Chicago录了,所以申请结果其实在计划之内。
用申请后hindsight bias来评论,应该把最喜欢的大学放在ED1,即使竞争对手很多(Chicago ED有好多大神申请,Columbia ED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选校其实有很多风险和不定性,在每一步做最正确的决定可能会走弯路(比如我),但我感觉在不知道申请结果的情况下应该已经是权宜之计了。
EA转ED2
我申请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是把Chicago的EA转成了ED2。我当时交Columbia的时候Chicago的文书都已经写完了,所以顾问就让我顺便EA Chicago(早点拿结果,如果录了,RD就只需要申请更好的学校)。因为没有绑定,又不是超级“大神”,结果Chicago把我defer了,所以我就把它在portal里转成了ED2。做决定的时候有点纠结,因为如果录了,而幸运的又被别的好大学比如Stanford, Upenn之类的录了,别的都白申请了。但Chicago毕竟是我college research最喜欢的,别的好大学也不一定录我,所以还是抑制住了贪心的心理转成binding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父母在申请阶段时对我的完全信任,还有学长学姐们的热情帮助以及老师们的指导!以上写的全是申请干货,如果学弟学妹们有额外的申请或者学习上的问题欢迎来“勾搭”哈~
• END •
文字 | Daisy
图片 | 网络
以上文字来自HFI AP高三学生Daisy,由本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