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
新闻

心声 | “心灵感冒”自我关怀手册——抑郁障碍专题(下)

2020.11.09

“心灵感冒”自我关怀手册

抑郁障碍专题(下)



延续上一次的专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抑郁障碍来袭,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问:得抑郁障碍的人都是因为想太多,想开点就可以了,对吗?

答:这个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直至目前为止,医学界仍然未能找到抑郁障碍明确的成因,只是推测其中可能涉及到生物、心理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如果不负责任地把抑郁障碍的成因直接归结为“想多了”,会让许多深陷泥潭的求助者更为困扰,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在我接触过的抑郁障碍求助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都非常渴望能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而治疗需要时间以及多方面的协助,一句“想开点就可以了”,否定了他们在黑暗中奔跑的努力。



问:如果确诊了抑郁障碍,目前比较科学的治疗手段是怎么样的呢?

答:一般而言,轻度的抑郁障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调节,而中重度的抑郁障碍则可能需要辅助药物的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从生理上基础上帮助抑郁障碍求助者调节情绪问题,而心理治疗则是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求助者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二者相辅相成。


问:虽然我感觉自己有可能有抑郁障碍,但是我对求助医生感到恐惧,医院的心理科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

答:影视作品时常会对医院心理科过度夸张地呈现,这给有求助需求的人群带来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实际上,医院心理科的陈设和配置和其他科室没有太大的不同。在心理科候诊的求助者绝大部分和普通人差不多,有许多人都是一边上学/上班一边请假来求助的,并不会像大家想象中有着十分异常的衣着或行为。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和自己。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去挂号,医生都会询问病史(比如情绪低落持续的时间及其他消极体验等)并请求助者完成相关的心理测评以做评估诊断,最后给出治疗建议。

得了“心灵感冒”去求助心理医生,和因为发烧流涕去看普通感冒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只需要抱着平常心即可。


问:我想求助心理治疗师,不知道心理治疗是怎么进行的呢?

答:心理治疗通常在一间安静而不被打扰的房间开始。第一次心理治疗一般会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治疗师会询问来访者的情况,并与来访者共同商定治疗目标与治疗频率。心理治疗对于抑郁障碍求助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理症状的改善主要在于药物治疗,而抑郁障碍求助者往往还存在一些社会适应的问题,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逐步帮助求助者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关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前往公众号“HFI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中心”-“预约须知”中的“常见疑问大百科”了解。


问:听说精神类药物吃多了会有依赖性,再加上“是药三分毒”,宁愿自己硬扛不能轻易吃药,对吗?

答: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药物治疗能够起效呢?神经内分泌理论认为,抑郁障碍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导致的。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外力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就能缓解抑郁障碍。因为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医生用药会非常谨慎。一般来说,服药的一至三周都是药物调整的时间,医生会根据个体差异逐步把药物添加至有效的治疗量。又因为精神类药物起效的时间为二至四周,所以刚服药时,求助者往往先体验到的是药物的副作用,即身体上的不适,此时应该及时与医生反馈沟通是否需要对药物作调整。大部分求助者在一周左右便会对药物有所适应,不适感减少,两周左右药物逐渐起效。许多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且效果差的求助者都是不了解上述过程,在服药初期感到不适没有及时和医生沟通,自行停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一些求助者并不了解药物知识,只是片面地认为“是药三分毒”,夸大药物的副作用,所以拒绝服药。实质上,“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一件非常不科学的事情。在遵医嘱的基础上,药物发挥的正向作用要远大于其副作用。专业的医生还会叮嘱求助者定期复诊抽血,以观察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从而对药物做及时的调整。


问:我觉得服药后情绪改善很多,复诊太麻烦了,我想自行把药停了,可以吗?

答:刚刚提到,神经内分泌的理论认为抑郁障碍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导致的,所以药物调整的原理是通过外力让神经递质的分泌变得更为稳定,而这需要外力的作用维持一段时间,大脑自身的调节功能才能恢复。所以,抑郁障碍的疗程一般需要一年半左右。有很多求助者在服药后感到改善明显,就自行停药了,结果不久后复发,进而得出“抗抑郁药一旦吃了就终生不能停药”的结论。其实服药后一开始的改善依赖于药物的作用,此时贸然停药,药物的残余效果也许会让症状不会立即反复,但由于大脑的自身调节功能并未真正恢复,复发的几率就会非常大。哪怕在康复阶段的减药,医生也是非常慎重的,药物会在几个月内逐步减少,这样才能真正观察到大脑功能的恢复情况。


问:有人说运动可以治疗抑郁障碍,对吗?

答:运动对于抑郁障碍的康复确实有积极的作用。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使大脑分泌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但需要强调的是,规律的作息、营养的饮食以及适度的运动对于抑郁障碍的康复都只是辅助作用,尤其是一些中重度的抑郁障碍求助者,专业治疗的介入非常必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正在接受专业治疗、处于康复阶段的求助者来说,适度的运动是有利的。如果一开始缺乏动力,抑郁障碍的求助者需要推自己一把,逐步培养运动习惯。


问:是不是确诊了抑郁障碍,学校就会让我退学呢?

答:这是我在十年级上课时一位同学对我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曾在医院心理科担任心理治疗师一职,目前在学校从事心理教育工作。这两份工作的转换让我深刻体会到提升社会对“心灵感冒”群体的包容性是多么的重要。医院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诊过非常多由学校转介来的孩子,这些孩子都被贴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个别学校的处理方式甚为强硬,部分老师也把他们视为洪水猛兽,这让本来就深陷困境的孩子更难走出泥潭。实质上,社会功能的恢复是抑郁障碍的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我们不应把“抑郁障碍”视为孤立的、需要改变的症状,而更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考量抑郁障碍求助者的需求。真正的康复并不仅仅在于症状是否消除、药物治疗是否停止,而着重于个人能否重新回到原有的社会角色中,继续前行。因此,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往往会要求求助者在症状缓解后逐步尝试恢复原本的社会生活,比如开展简单的工作或学习等。只有这样,抑郁障碍求助者才能真正走出困境。由此可见,对于有“心灵感冒”的孩子而言,学校的包容性就非常重要。如何在尽可能保障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回归校园生活的便利,避免“一刀切”的懒政,是每一位心理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HFI心理健康中心的处理方式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灵感冒”的征兆,我们会进行分级评估。如果学生只是一时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中心会提供心理咨询以协助学生尝试自行调整。如果判断学生可能已经达到诊断的标准,且症状已严重影响了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会有边界地打破保密原则,建议监护人带学生就诊,以及时获得更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时我们会向监护人了解学生的具体诊疗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在初始阶段,及时、专业的诊疗与一定时间的休息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当医疗机构反馈学生症状有所缓解,学生能够重回校园后,HFI心理健康中心会通过邀请学生定期访谈的方式给予协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回校后的生活与学习。


最后我想说,“心灵感冒”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与支持。多一分爱,会给他们多一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