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HFI→伦斯勒理工→Mircrosoft | 任逸东: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8.04.26


HFI学生升学方向


华附AP2013届毕业生

本科就读于伦斯勒理工学院

目前就职于微软 任职软件工程师



关于在HFI学习期间参加的课外活动......


我参加过模联社和编程社。很遗憾都没有做出过成果。模联参加了一个学期就自动退群。编程社虽然偶尔出现,但比起天天给学弟学妹授课的Jacky(洪一帆)真是……咳咳,我还是退群吧。


虽然如此,其实回想起来,那时做的不少事情,对我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比如捣腾GoAgent上油管看原版“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然后顺便自学了Python,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谢方滨兴?)


比如捣腾单片机,然后顺便自学了汇编。


比如开始看动漫,然后就入宅了。(四斋蒸鹅心)

比如天天泡在ICT,然后为此破解了ICT的计费系统。(过去这么久了就别追究了吧……)


伦斯勒理工学院



   在伦斯勒理工学院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   

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是间适合好好学习的郊区工程校。多偏僻呢?公交车半小时一班, 最近的沃尔玛10分钟车程,最近的电影院和mall 20分钟车程。周末想吃顿好的还得拼车。最后逼得我一个死宅买车,你们体会一下………


RPI的强势专业是工科,特别是电子、机械、材料。金工和建筑虽然不如工科出名,但也小有口碑。就业很强,起薪、去向可以看: https://rpi.edu/dept/cdc/students/jobsearch/offers/Class%20Stats.html(复制网址在浏览器打开)。RPI的毕业生在业界可说是有口皆碑。毕竟必修就两大两小四个project了。各种专业课内大project顶一半成绩也是常有的事。大四的capstone,每年都从校外货真价实的拉项目给学生做(其实就是给校友提供倒贴钱的苦力啦)。各种神队友、猪队友、划水队友都是家常便饭。现在你还会担心不适应工作环境么?


工科的学术能力也是相当强。校友名单、教授名单网上都有。每天上课改作业的教授,哪天Google一下名字,才知道都是隐藏boss。上课时PPT右下角小字引用,一查是本尊自己搞出来的。能在课件里引用自己,也算是一种成就吧。本科毕业去MIT、Stanford、CMU,大有人在。(当然这事和我没什么关系,原因下面会说)



HFI毕业生



    大学专业选择及转变历程  


我选专业的时候想的是,我物理、化学、生物都挺好的,还会计算机。材料这么重要的工程科学,任何工业都离不开,将来一毕业,那肯定是国家栋梁啊。再配上计算机,做计算材料,那还不上天。嘿嘿,想想还有点小激动。CS就做个minor吧,单学CS将来路太窄。


生活总是充满了惊喜,各种意义上。为什么我熬夜学习的材料课在B和C之间徘徊,而与此同时用来补觉的CS课却A-保底。这实在是一个挑战常识底线的问题……大二开始找实习,局面就很尴尬了。材料就业除了科研就是制造业,而且是大企业。因为小企业不需要专职的材料技术人员。机械,电子专业的学生对业内的材料一样了解。


制造业大企业必定离不政府甚至军方订单,所以大多明里暗里要求citizenship。系里哪怕学的一塌糊涂的,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通用,照样有工作,然而我不行。就业无门,升学一样没戏,顶着2.9的GPA,实在是没什么学校可去。同届的中国同学基本都考研了,光我认识的就有:MIT*1,Stanford*2,CMU*2。(直说吧,就是除了我的所有人)


既然如此,人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我只能试试别的树了,谁知道CS这棵树还挺顺手的。以前的积累一下子全发挥出来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我以前玩的单片机、OpenWRT、Linux,简直是一一对应。


其实大四我也考了GRE,考虑万一找工作不顺利,就申CS研。拖延症犯了很久,一直没开始申请。我不想直接读研,想先工作一段时间。因为计算机是应用学科。我专精系统底层,这更加需要行业一线的实践。工作才是最好的学习。不过后来拿到offer,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回顾我在材料系的学习,我只能说:爱过


华附国际部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



    大学社团/项目实习体验 Experience   


作为一个死宅,我宅到连动漫社都懒得去…………


实习方面,因为专业的一波三折,也是基本没有。唯一的“工作”就是在HelpDesk帮人修了一年多的电脑。作为一线客服,把原本的好脾气磨成了没脾气。 除了练口语,更多的是沟通能力。我越发的感觉到技术人员和非技术用户之间的巨大鸿沟。无法消弥这道鸿沟的产品也许会是技术的里程碑,却难以造福大众。


此外我一直在和朋友维护一个CrystalACG的代理服务器。当年舰娘大热门的时候,每天处理上百万的请求。和专业的产品比当然只是小打小闹。但是独立维护一个上线的服务,还使用了当时还比较新的Docker混合KVM,这也算我那零实习的简历上唯一的亮点。



   求职规划   Career  Plan   


因为最初的计划,我在CS方面的学习主要是底层和后端方向。因此我求职的主要目标也是这样。大三的时候我也尝试找过实习。说到超算就不得不说IBM,加上我校和IBM关系向来很好(毕竟是大客户,买了私立学校里算力第一AMOS BlueGene/Q)。我给IBM投了三年简历。后来我才知道,IBM原则上是不sponsor visa的,因此要么是PhD,要么是一堆论文能够NIW的大牛。我一个本科生自然是吃了三年的全聚德。


这就不得不说RPI的一大坑:CPT必须半年以上。当时我虽然还收到了FireEye的暑期实习面试,却因为签证限制只能pass。大四找全职的时候我就比较悲观现实了。在career fair上给所有可能相关的公司都递了offer,LinkedIn上也投了无数简历,还有各大公司校招官网。


career fair 后不到一周,我收到了微软的一面邀请。然后在面试前一天,我参加微软的coding competetion,拿到并列前三。凭借这个成绩,我的队友们也得到了面试邀请。一面在RPI校内,内容太简单了,略过。一面后没几天,recruiter联系我onsite。


Onsite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题目都不算难。我不刷leetcode,所以有些题目并不是立刻就有思路。我就把思考过程全部讲出来,讲着讲着就有答案了,面试官有时也会提示一下。Onsite归来,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于是该吃吃该睡睡,继续投简历,毕竟没书面offer就是等于没有。何况多一份offer就多一分底气。


TIPS:大家面试不要紧张,因为面试官就是你将来的同僚。水平不够的话根本不会有onsite。onsite其实不是考你技术水平,而是你将来的同事否愿意和你共事。技术可以学,但工作和沟通的习惯却很难改。事实上,四位面试官,其中三位和我一个办公室,其中一位正是我manager,第四位就在隔壁办公室。


在微软offer来的前一天,Facebook的视频面先来了。来了就面吧,who怕who。我也向两边的recruiter说明了我在等对方offer的事实。微软的recruiter原本打电话来发offer,却非常慷慨地直接把deadline往后推了一个月。


TIPS:大家在求职的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要怕recruiter知道。拿到多个面试多个offer是很正常的事。被其他公司抢恰恰说明你被多间公司认可。与其强迫你立刻签下offer,然后没几天就毁约,不如给你充分的时间,不留遗憾。Be sincere, be open.


而FB的recruiter也非常给力。FB的正常招聘流程是两个视频一个onsite。原本一个面试过了再安排下一个。recruiter极限发挥,一口气把二面和onsite都约好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违规操作”,二面过后,recruiter居然忘了邀请我onsite。(这一点上,要给微软的招聘团队加分。不仅迅速,而且保证总有一个联系人。FB的recruiter虽然帮我加急,我应该感激。但忙中出错,说明还是业务不精)onsite当天没见我到场,才意识到自己工作失误。那怎么办呢?真是卧槽还有这种操作。我的onsite变成了四个视频面。就这样,我以六个视频面,拿到了Facebook的offer。


同时拿到两个offer,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么牛气的两个电话:一个电话,要来了55k的RSU,另一个电话,拒了FB的offer。


尽管微软加码后的package比FB略低,我还是选择了微软。原因有三:1. FB给的职位是production engineer,可以预见工作压力会很大。2.微软给的职位是Azure的SDE,onsite的时候面试官向我具体介绍过工作内容,和我的职业规划非常匹配。尽管两边都是和服务器打交道的职位。Azure作为微软的云服务平台,再加上对外公有云业务,相比和FB内部使用的服务器集群,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Azure近年来业绩高速增长,正是用人之时。3.微软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规模。每年都会sponsor大量的工作签证和绿卡申请。FB虽然在签证方面很慷慨,但规模决定了微软的律师团队会更有经验,万一H1b抽不中,微软能给出的备选方案也更多。


不难看出,其实这三点和工资没有什么关系。是的,其实如果微软不加码,我还是会选择微软。但是通过salary negotiation,我的工资比同届其他去微软的同学高出四分之一。如今我入职一个月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达到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感觉工作一周学到的,比学校里一个学期学到的更多。


TIPS:平时做个好人,但求职的时候要做个绿茶婊。“我真的很喜欢你们公司,但是这个offer我不能立刻签。因为我想要好好考虑。哎呀大家package都不错好难决定啊。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所以能不能再加点钱呢……”



    给学弟学妹的一些建议    


●     学习方向要依据自己能力选择,不要盲目从众。其实我这样的底层开发远不如机器学习热门,但冷门方向并不意味着就业难。记住,你不需要胜过所有人,你只需要比同领域的其他人强一点就可以了。


●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如果学校地处偏僻,建议买车,二手车用四年再卖三手,实际使用成本不高。能大幅改善生活质量。


●     出门在外,做事要多想。认真调查,小心行动。因为独自一人,没有backup,所以要自己预先准备好plan b。


●     签证/身份影响很大,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你会因为身份被各种坑。


个人建议:如果铁了心想要留在美国,CS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这并不是说CS这条路就一定成功,只是比其他路好一点而已。工作签证和EB2/3绿卡全靠雇主而且有工资要求。没有第二个行业有这么多visa worker,也没多少工作能在三年内超过码农的起薪。


当然,这话带着我擅长CS而且讨厌学校的bias。如果你有热爱的专业,喜欢象牙塔,或者CS方面一窍不通,或者接受一毕业就回国,或者已经搞定身份,请无视。



华附国际部毕业生就业方向


●     找工作要认真调查,大胆行动。拿到第一个offer才是求职的起点。offer永远不会嫌多。哪怕第一个offer再差,也不要急着拒掉,因为这个备胎能给你激进salary negotiation的资本。而salary negotiation永远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不过也不要太过纠结起薪。起薪只影响接下来一两年的收入。长远发展才是关键。职业发展得好,加薪大把大把的,或者挤进独角兽,坐等财务自由,到时候你还纠结这几万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