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
新闻

HFI二十周年特刊家长征文选登⑪|《目送,为了更好的重逢》

2024.10.10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这段话,读时体会不深,当孩子远走高飞的那一刻,再回头看看孩子在HFI成长的点点滴滴,迷雾散开,曲径通幽,我和我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目送的羁绊中,更好地重逢。


我要高飞啦


不必追的背影



第一次目送

四人小组的私奔之约


说起来,其实孩子进入HFI学习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那是初中升高中的六月,初夏傍晚,天气已经很闷热,我和孩子坐在窗边,纠结着即将来临的高中生活。空调很凉快,但是心中的焦虑仍然让我满头大汗,因为孩子初中就读的是广雅学校,中考时孩子报考的是广雅中学,但我考虑到孩子是异地户口,日后参加高考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基于这一原因,于是我让他报考了HFI。


后来孩子同时被广雅和HFI录取,但他就是很抗拒去HFI。我非常不解。一翻母子谈话才知道,他和与三位挚友,一个四人小组,立下了一个“私奔”小秘密——要一同进入本部的高中,继续他们的友情和梦想。


“四人私奔小组”中的其中两名合影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我综合自己对于HFI的认知,知道HFI会更加适合这个少年。他很小的时候就乐于助人,志向虽然不是什么鸿鹄之志,却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多次他都表示自己以后做什么都好,都要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而我深知,这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广阔的平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我对于HFI“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认可的。

“孩子,你知道吗?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消逝,反而会在各自的成长中更加坚固。”我轻声对他说,“而且,要帮助更多的人,你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庆幸的是,孩子终于理解了,他选择了HFI,虽然与朋友们分道扬镳,但心中却种下了重逢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更好的自己相遇。


2016年在纽约街头的某个角落惊喜重逢


第二次目送

“放养”的育儿僵局与破局


孩子刚进入HFI时,我已经提前自己在心底打了个预防针。在阅读《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一些相关书籍中,我理解到外国的教育理念更多在“放养”,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放养”在一开始就形成了我和HFI的僵局。

看到学校相对简陋的硬件设施,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忧。看到身边家长在群里反映孩子班上的外教偏向无为而治,加上孩子刚升上高中跟不上周边佼佼者的英语,我心里特别特别着急。


为跟上学习进度,见缝插针于车内复习,

奈何疲惫至极,竟打起了瞌睡


那时,我们有十几个家长代表气势汹汹找到朱志东校长,想要一探究竟理论一翻。那次谈话,我们诉说着对孩子未来的忧虑,朱校长很有耐心地解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中国眼光,全球视野”就是在平衡之中,在静待花开之中达成的。


可爱的“警告”备忘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通过国际日、运动会、社团活动等,逐渐感受到HFI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放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索自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运动中挥洒汗水,在国际日舞台上自信绽放,在学术上不断突破,文理兼修,你可以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孩在焊接电路,也可以看到彪形汉子写书法。
HFI,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校长这个大家长的“放与不放”的育儿僵局之间,用包容与智慧破局,目送着每一个孩子成长,又在每年的毕业季,与这些多元化的孩子重逢,收获满满的惊喜与感动。


毕业季,母子俩的毕业合影


我,也从最初的恼火,到后来的欣然接受,在国际日,我有幸因为有拍卖师证,为学校担任了十年的拍卖师,主持拍卖孩子们自发捐赠的画作,书法,手工,并且把全部收入捐赠给广州儿童福利院。如今到孩子毕业多年了,他问我妈妈我都毕业了,为啥还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我总是笑着回答:“因为我想做你的榜样,也想让更多的家庭感受到家校合作的力量。”



连续十年在HFI国际日担任拍卖师进行慈善拍卖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HFI做得很好,在HFI,不仅仅是孩子在接受教育和进修,就连我们这些家长,都不知不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初孩子升高一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拉跨,我特别着急,也是妈妈们在背后默默推荐好的英语学习资源,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我希望这种家校共建的社区氛围,可以惠及更多的HFI家庭。


互帮互助的家长团2016年合影留念



第三次目送

校长竟然是最佳“升学指导老师”


在华附国际部的最后一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离别的哀愁交织。三年前初中升学高中的纠结又重演了。当时我和孩子商量决定ED申请,在纽约大学和塔夫茨大学这两所学校中选择,在申请前期的关键时刻,我们也像许多家庭一样,寻求升学中介的帮助来做出选择,但一轮又一轮的写文书,磨个人自述,课外活动、刷分SAT,托福之后,花费不菲,我总觉得差点什么,好像心中没有定海神针。这时候,一个意外的建议,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来自HFI最真挚的关怀。


我们的校长朱志东,他没有直接推荐任何一所学校,而是跟我说说孩子的成长。我才惊讶地发现,每一届120名学生,他每个都记得,不仅仅是记得名字,而是从孩子在上海的户口,到跟随我们定居广州,再到在HFI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模样他都了如指掌,仿佛他亲眼见证了孩子每一次成长的瞬间。
“他是个特别的孩子,”朱校长缓缓说道,“他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也好奇,有自己内心的坚韧和善良。在选择大学时,我们或许不用仅仅看常青藤,QS排名,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让他在未来能够发光发热。”


收到NYU大学的Offer,母子俩欣喜地在家穿上校服合影


我非常感动,校长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社会趋势,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校长的话才是我的定海神针,他才是我们家的“最佳升学指导老师”。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目送”——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离,更是师长,校长对孩子未来道路深思熟虑后的指引与祝福。这种目送,建立在对孩子深入了解和真正关怀的基础上,它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最终,我们听从了朱校的建议,结合孩子意愿选择了纽约大学。这个决定让我们全家都感到无比安心,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默默推着我们向前。


亲侄女面临学校选择时,我第一时间推荐并入读HFI并得到全家人的认可


第四次目送

喜欢你中的远行


2015年8月22号,我带着复杂的心情送孩子前往纽约大学报到。离别时,我才发现当初那个在怀里咿咿呀呀喊妈妈的小男生,已经是一个需要在国外独当一面的成年男子。他微笑着帮我搬行李,向我挥手告别,那笑容里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也有对家的不舍。我站在原地,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回程的航班上,我打开了耳机,邓紫琪的《喜欢你》“再次泛起心中无数的思念,欢笑仍挂在脸上”在耳边轻轻响起,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歌,他可以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吗?泪止不住的流,空姐怎么安慰都没有用,我也明白,在孩子不断地高飞,我也完成了陪他走这一段旅程的角色。泪水不仅仅是因为分离的痛苦,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思念,对过去自己的释怀。

一年后,当我再次踏上前往纽约的航班,与上次不同,我心中充满了对重逢的渴望。当我走出机场,看到儿子站在那里,用熟悉的表情迎接我时,所有的疲惫和不安都烟消云散了。他细心地帮我调整时差,说几点到几点可以喝这个改善睡眠的饮料,醒来之后就比较好融入当地,又帮我打点好一切。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依赖母亲的孩子了。


往日习惯依赖母亲的孩子

已悄然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男孩


所有的目送与等待,都是为了这一刻的重逢。而每一次重逢,都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这次纽约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目送,为了更好的重逢”这句话的深意。它不仅仅是跨越山海的分离与聚合,更是心灵羁绊上的成长与蜕变。在华附国际部HFI的培养下,孩子学会了独立、学会了选择、更学会了爱与被爱。而我,作为他的母亲,也将继续以温柔的目光陪伴他前行,直到下一次更加美好的重逢。


纽约之行合影留念


结语


在这漫长的目送与重逢中,HFI的师生、后勤、全体家长、校友、同学,每一个角色都默默付出,共同参与着这场生命的盛宴。每一次目送,都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每一次重逢,都是对孩子成长的见证。“目送”与“重逢”,是当父母一生的功课。感谢HFI,用它的智慧与爱心,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也为我们这些家长,提供了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的平台,我们学会了放手,学会了信任,更学会了感恩。


2003年,“明天我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


2024年,告别求学的奋斗之路,勇闯工作的拼搏战场



作者|2015届Cosmose妈妈 孙明霞

202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