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HFI校友分享17:从CMU到MIT博士,HFI“史上最年轻”毕业生的求学之旅
2023.01.03
贺之阳 Sunny
-
2013-2016 HFI华附国际部
-
2016-2021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学士-数学/计算机
-
2021至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在读-量子计算方向
对Sunny来说,在美国大学求学的这七年是飞速成长的七年,他经历过前所未有的痛苦挣扎,跌入情绪的谷底后又一步一个脚印的继续攀爬。
同时Sunny是一个情绪值很高的人,对于过去的磨砺,对于在MIT的压力,他都不介意与外人分享,就如尼采说的: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史上最年轻”毕业生
对于年龄,Sunny不会刻意遮掩,但也从不觉得会是什么所谓的“优势”。
因为小学的时候跳了两级,所以Sunny比起同年级的同学都要小两岁。在学业上,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HFI的三年时光,Sunny虽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学生,却也从没有落下过学习进度。
但在校园生活上,年龄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高中的时候,两岁的年龄差还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日常社交还是集体活动,多少还是会存在一点障碍。
▲ HFI时期的Sunny
然而,进入大学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了。一方面是年龄差距没有以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是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参与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你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至于你的年龄是不是比别人小?没有人会在意。
遭遇“滑铁卢”
大学时期是Sunny过往人生中最丰富的时期,在各种意义上都是。
16岁来到异国他乡,少年心性的Sunny有的是满满的好奇兴奋和放飞自我。参加过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加入了学校的台球社团,有时台球一打就是4-5个小时。
学习上虽然遇到了一些瓶颈,但因为Sunny从小到大数学成绩都非常好,刚进入CMU的时候也自以为非常优秀(现在看来顶多是中等水平),所以心态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但在大二,Sunny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在大学第二年,Sunny修读了两门Honor课程——Honor代数和Honor分析。结果第一次考试的成绩给了Sunny当头一棒——40分的代数考了16分(平均分26),30分的分析考了15分(平均分25),这还是他努力学习后的结果。Sunny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不但不是优秀的那批学生,而是连平均分都达不到的“吊车尾”!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打败,这让Sunny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其实是不是不适合学习数学,是不是要找寻其他的方向?但自己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数学,除了数学自己还能干点什么?再加上当时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如意,那段时间过的非常的痛苦。
但就算难受,就算痛苦,Sunny最终也依然没有放弃这两门课程。十分的努力不够?那我就付出二十分的努力;情绪无法消解?我就多和学校的心理老师、Counselor、朋友聊聊天;就这样硬着头皮咬着牙,一步一步坚持下来,最后在学期末,擦着边拿到了一个A和一个B的成绩。
现在回过头看这段经历,Sunny说,其实也不过是两门考试没有考好罢了,但就是这些痛苦的时刻,让自己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脸皮要“厚”,选课要“狠”
受家庭的影响,Sunny对于本科后的规划就是继续深造做研究。
对于理工科博士的申请,Sunny总结最重要的三个元素:研究成果、推荐信和GPA,其中GPA是最基础的门槛,像MIT这样的顶尖学校,本科GPA都要接近全A。而更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推荐信主要都来自于和教授一起做项目研究。
那么如何能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呢?Sunny分享了三个途径:
-
最容易的方式:你上过教授的课,课内表现很优秀,并且教授有时间愿意带本科生;
-
你的履历非常漂亮,有很牛的竞赛成绩,甚至直接有研究成果;或者是你的社交能力非常强,和教授的关系非常好;
-
你的运气很好,新来的教授正好缺学生,可能会公开招Research Assistant(极少数情况);
但不管哪种方式,你都要主动和教授联系,主动去寻求做项目的机会,一定要脸皮够“厚”——Sunny为了获得项目研究的机会,当年几乎敲遍了数学系和计算机系所有教授的办公室大门。
除了脸皮“厚”,本科期间的选课也要够“狠”。
如果确认未来要走学术研究这条路,Sunny推荐在本科选课的时候,要选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会上的课,这样在未来的硕、博申请中会更加有优势,因为你已经提前完成了硕、博学生需要上的课,未来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上。
但要注意的是,这类课程的难度往往会更高,而且教授在评分时不会因为你的本科生身份而对你“手下留情”,所以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以维持高GPA。所以这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并存的选择。
END
MIT博士学习有什么感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
为什么博士生都喜欢劝人不要读博?
……
1月7日上午10:00
一起来听Sunny分享
MIT读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