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心晴花园
心晴花园

心声 | “卖弱”现象背后的心理学


“卖弱”现象背后的心理学


在HFI的心理健康中心,我经常会听到许多同学向我吐槽校园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卖弱”。说实话,可能是我年纪大了,没跟上潮流,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完全一头雾水,没搞懂到底是啥意思,直到一位自称是“学渣”的同学声情并茂地向我演绎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某次数学阶段小测发卷后,学渣发现学霸得了98分,并获得了老师的夸奖。

学渣:“哇!数学大神果然不同凡响!”

学霸:“才没有,粗心错了好几道题,成绩还没有上次好,太丢人了!”

学渣:“这样子吗?”

(学渣拿着自己离满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的试卷,一时间百感交集。)

情景二

——期末考试前

学霸:完了,我觉得我复习不完,这次肯定不及格了!(愁眉苦脸)

学渣:没关系啦,我也没有复习完,不要难过。

学霸:不行啊,这门课很重要的,但时间不够了,我才看了一点点,根本记不住,怎么办呀!(开始哭泣)

(学渣心想,学霸好惨啊!)

期末考试后,学霸 96分,学渣 69分。


综上,为了让各位看官能够更好理解,我尝试归纳了一下“卖弱”的概念:当一个人具备某种能力,或者获得了世俗所认可的某些成就,却在社交过程中予以否认并反复强调自己很差劲/很失败,此时这个人就有“卖弱”的嫌疑。

学霸卖弱的次数多了,激起民愤,有人说要“以毒攻毒”,比如——

学霸:我才考了99分,太烂了!”

学渣:对啊,这考试不是有手就能考满分,99分,简直是垃圾,要不要重修啊?

学霸:……


虽然看起来很解气,但一旦开启“互怼”模式,同学之间的友谊小船很可能说翻就翻,似乎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也许,比起“互怼”,了解“卖弱”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更为重要。

到底在“卖弱”现象中的“学霸”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妨把“学霸”划分为两类:


01 “虽然我认为自己很牛,但不能让他人发现我很牛”型

在我看来,不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过人的能力的行为,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解释:从众行为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在社会中,如果你表现得与众不同,可能会遭遇更多的社会压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

首先,从群体容纳的角度看,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在豺狼猛兽遍布、危机四伏的远古的年代,只有获得群体的接纳,才能提高生存的几率。因此,融入群体可以说是集体无意识层面中的一种生存本能。而群体中的成员会更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个体,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体会表现出厌恶、拒绝,甚至予以制裁。尤其是当群体状态不稳定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个体。比如哥白尼因为提出日心说而遭到制裁,从现实层面看是动摇了当权者的利益,但从心理层面上则印证了“异类”更容易遭受排挤。因此,当学霸的成绩比他人优异,在群体中异常耀眼时,学霸就存在被群体判别为“异类”的风险,来自群体的无形压力将迫使学霸尽可能地让其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地“突出”。

其次,从个体的需求角度而言,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有归属感的需要。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会更倾向与感觉上和自己是“同类”的人做朋友。当过度表现自己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远高于平均水平时,就容易遭到排挤。比起“故意装弱”这种解释,学霸弱化自己的优势,更可能是为了保持和同伴的一致性,同时对同伴共情,毕竟,吹捧自己可能会让对方更为难受。而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维系同伴的情谊。

再者,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文化中强调“谦虚”的品质,也即不夸耀自己的成就。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我们,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习得这种品质,并下意识应用到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同时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总而言之,“卖弱”其实并非是一个恶意的行为,反而一定范围上展现了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并不需要过多进行调整。


02 “哪怕门门一百分,我也打心底觉得我很糟糕”型

说实话,在咨询室中,我所遇到的这种类型的学霸不在少数,每次听到这样的自我否定,我都颇感难过。

发展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提及,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形成往往源于身边的重要他人,越早年的经历对个体影响越大。当身边的重要他人,比如父母、师长等对个体要求过于严厉,且极少予以肯定,那么个体就可能形成比较负面的自我评价:不管我怎么做都是不够好的。

用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理论为解释,这些早年形成的自我评价会成为个体核心信念的一部分,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出各种自动化思维。比如当面对同一项考试,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会下意识地认为“我相信我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个考试”,“我认为我可以做得很好”,而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则会认为“哪怕我复习了,我可能也考不好”,“以我的能力,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种考试”。消极的自动化思维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情绪问题。

如果在“卖弱”现象中,我们觉察到自己处于上述情况,不妨试着通过新经验的获取和强化来调整这些消极的自动化思维。比如,我们可以把自己成功的经历用小本本记录下来,每次沮丧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糟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记录下来他人对自己的积极的评价,以鼓励自己。多和一些愿意真心夸奖自己的朋友相处,也能提升对自己的认同与肯定。


在我看来,“卖弱”现象背后也许并非是恶意。

不知道大家对于“卖弱”现象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给公众号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