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心晴花园
心晴花园

心声 | 关系的形状(上)


    关系(relationship),柯林斯词典的定义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ople or groups is the way in which they feel and behave towards each other,即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对彼此的感觉和行为表达。

    从概念的角度看,这个定义抽象且普世——自所有关系中提炼,又切合于所有关系,犹如没有固定形态的流水。但当具体到个别关系中时,流水便被注入不同的容器,关系有了各自的形状。

    有人的关系是圆形的:因为担心被讨厌而磨平棱角,总是压抑真实想法和喜好去迎合别人。

    有人的关系是三角形的:控制不住地通过贬损他人来提升自己,害怕如果对方太好,不够好的自己会被嫌弃。

    并不是每个人都满意自己关系的形状。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听过许多来访者对关系的抱怨:为什么他们与人相处时开朗热情、自信大方,而我却畏手畏脚?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的情绪,对身边重要的人发脾气?……我想改变,却无从下手,我该怎么办?

    在回答怎么改变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关系的形状是如何被塑造的?


关系模式的形成

    1963年,心理学者Ainsworth招募了26位怀孕的妇女,从她们的婴儿出生开始,用一年时间追踪记录母婴间的互动。随后在婴儿12个月的时候,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母亲和婴儿被请到一个放满玩具、让人开心的房间,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母亲在场让婴儿探索;母亲两次离开婴儿;母亲两次回来和婴儿重聚;陌生人出现在婴儿面前。研究人员的假设是:当身处陌生环境、与母亲分离、面对陌生人等令人不安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时,会促发婴儿的依恋行为。实验发现,大部分婴儿会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在场时会愉快地探索,母亲离开时会感觉紧张,等母亲回来又能很快被安抚,继续放心地玩耍。而有一少部分的婴儿自始至终都在独自玩耍,完全放弃了索求与母亲的连接。还有个别分婴儿完全不愿意自己玩耍探索,一直在寻求与母亲的连接,母亲离开时表现得忧心忡忡,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又很难被安抚,甚至表现出愤怒,拒绝和母亲接触。Ainsworth根据追踪记录及实验观察结果总结出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且只在婴儿希望的时候去满足婴儿,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婴儿,这种母婴互动让婴儿在面对新环境时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和复原力;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冷漠则像是一种防御,因为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会拒绝婴儿与母亲连接的请求,且不愿意与婴儿有过多的身体接触;此外,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表现出过度的迷恋,以至于无法在实验中自由探索,甚至在母亲回来的时候,这些婴儿仍然无法被安抚——就像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矛盾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虽然没有对婴儿表达出口头或身体上的拒绝,但她们就是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她们并不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者Mary Main在“陌生情景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纵向研究: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组中产家庭,追踪他们家庭中的婴儿自出生后到儿童期、青春期及后续的发展。研究发现,婴儿期由母婴互动所形成的依恋类型,会进一步影响到个体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他们的注意力通常都是被其他人的需求所占据,进而习惯性地否认自己也有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Main在研究中把关系模式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归因于这些模式源于最早决定了个体能否生存的情景。一个人不可能轻易放弃让自己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这些规则会在个体内心持续运转并被保留。后续的研究也进一步发现,这种关系模式将继续影响到个体成年后对自己子女的养育行为,也即出现代际传递。安全型的婴儿会成长为安全型成人,等他们做了父母,将更大几率抚养出安全型的婴儿。同样地,回避型婴儿更可能会成长为冷漠型成人,他们的孩子也很可能是回避型的。

    需要强调的是,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动力学家Winnicott认为,“母亲”更像是一个代名词,指代婴儿成长过程中的抚养环境。婴儿观察带教专家Pamela Shein同样在研讨婴儿观察小组报告时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共同抚养子女是家庭功能的一部分。过往研究中强调的母婴关系,表达成“婴儿和家庭的关系”会更切合我们的社会现实。

    由此可见,一个人内心关系模式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源于个体成长早期与抚养环境的互动。个体在互动中习得与外界相处的规则,继而在与他人相处时使用和重现。换一个感性的表达,这种规则也是一个人体验到最初关于爱的样子。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时常会出现令人“费解”的情况:来访者哭诉幼年时遭受家暴,却又在成年后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有暴力倾向的伴侣;来访者最讨厌抚养者对自己的贬低和责备,却又在关系不断贬低和责备他人。用心理动力学的语言解释,这便是“强迫性重复”——虽然痛苦和难受,但经验告诉我,这就是爱。

    关系被塑造成牢笼,禁锢了灵魂的自由。

    接下来,我们将会谈谈:如何才能打破关系模式的桎梏。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并部分引用自《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